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7月22日記得要看日偏食喔

Dear all,
7/22am8:23開始初虧,
各位羅天黃衫要記得出來觀測喔

如果你在上課,而且老師還很認真地在教室授課
至少,9:50你要出來看看食甚~生光的階段
也是這次日偏食最精彩的階段

明天(7/15)我會請21屆幹部發資料
21.22屆每一位幹部,
都有一張幹部通訊錄、一張這次日食的觀測資料、還有一支太陽觀測眼鏡

接著,就祈禱當天天氣晴朗~~~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新知][轉載]科學家首次發現火星上有閃電直接證據


科學家首次發現火星上有閃電直接證據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21


密歇根大學科學家在火星發生沙塵暴時發現了電荷放電現象。但火星上的閃電是「乾」閃電,只閃電不下雨。火星沙塵暴時的放電現象對火星科學研究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閃電現象會對火星的大氣化學成分、是否適合生存以及人類探索活動等多方面產生影響。甚至對揭開生命起源之謎都提供線索。這項發現將會刊登於即將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火星沙塵暴曾被數次觀測到。2007年火星上爆發一次超級沙塵暴,肆虐範圍達數千公里,甚至遮蔽了太陽,影響到精神號和機會號的正常運作。

此篇文章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佈於20090621

[新知][轉載]科學家發現首個火星古代湖泊證據


科學家發現首個火星古代湖泊證據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19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足以證明曾存在湖岸線的決定性證據。這項發現意味著古時候火星上有湖泊,同時也顯示或許過去曾存在生命。
據估計這個湖泊可能已經有30億歲,占地80平方英里,深約 1500英尺,幾乎跟美國和加拿大邊界處的夏普倫湖一樣大。他們在一個寬闊的三角洲地帶發現的這個湖岸線證據,包括一系列縱橫交錯的壟溝和水渠,科學家認為可能還存在一些沙灘沉積物的殘餘物。迪亞克雷說:「這是能證明火星表面存在湖岸線的第一個確鑿證據。對湖岸線和有關的地質證據進行鑒定,有助於我們計算出這個湖泊的大小和容積。該湖顯然是在大約34億年前形成的。」另外有證據顯示,該湖在火星的寒冷乾旱期也存在。這種說法跟很多行星科學家當前提出的理論不太一致。
大部分天體生物學家認為,他們只有通過地下微生物的形式才能發現火星上的現有生命跡象。但是過去火星表面的湖泊可能富含營養成分,為微生物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地表棲息地。地球上的三角洲和湖泊很好地保存了過去的生命跡象,如果火星上曾存在生命,那麼三角洲可能將是揭開火星的生物學過去的關鍵所在。



此篇文章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佈於20090619

[新知][轉載]科學家測出迄今最大黑洞新質量為太陽64億倍


科學家測出迄今最大黑洞新質量為太陽64億倍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18

根據最新測量結果顯示,迄今為止發現質量最大黑洞比過去所知大2~3倍,是太陽的64億倍。這個黑洞位於M87星系的中心附近。
這項發現或許有助於天文學家揭開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他們的有關星系發展,以及類星體之謎。這些類星體非掙e大,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0億倍,過去天文學家曾懷疑對類星體質量估計是錯誤的。但如果M87中央超巨質量黑洞質量提高2~3倍,這些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星系M87距離地球大約5000萬光年。大約30年前是第一個被發現中心有超巨質量黑洞存在的星系。現在天文學家認為,包括我們的銀河在內的大部分龐大星系的中心都有超巨質量黑洞。有關M87星系質量的最新研究結果將刊載於《天文物理期刊》上。


此篇文章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佈於20090618

[新知][轉載]110億光年外存在高密度星系

110億光年外存在高密度星系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17

科學家證實在距離地球約110億光年處有一種體積較小、密度極大的星系。這種超高密度星系形成於宇宙誕生之初,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炮彈」。
這種超密度星系最初發現於2008年,與地球的距離大約為110億光年。當宇宙年齡還小於30億歲時,它們就已經存在。這些星系質量銀河系相近,但直徑僅為銀河系的十分之一,體積比一般星系小1000倍,因此密度極高。天文學家推測它們是由超大的物質雲塌縮直接形成,而不是由較小的物體經過一系列合併而逐漸形成。科學家表示,這些高密度星系就好比是一顆顆小型的炮彈,一般星系就像枕頭,而枕頭很難吞沒炮彈,所以這種高密度星系也很難與其他星系合併。
目前較為主流的宇宙星系形成理論認為,大規模的星系是由眾多小型星系互相融合,逐步形成的。但是這種星系在異惘~輕的階段就能發展到如此巨大的規模,這使得天文學家判斷,宇宙中必定有部分星系是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發展。從這個超大型的早熟星系發育看,它很可能是大規模整體發展起來,所以相應的其成熟速度也顯得比其它同類要快得多。事實上近期的另外一些天文觀測結果,也顯示出許多類似的原始理論與實際情形不符的情況,這使得天文學家們對新奇的觀測結果早已見怪不怪了。


此篇文章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佈於20090617
http://www.tam.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a3ef15a:7f0e&theme=/3790000000/379040000E/379041700E/tam.message2&layout=

[新知][轉載]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心觀測到三顆新誕生恆星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心觀測到三顆新誕生恆星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15



NASA 天文學家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心區域觀測到三顆新生恆星
銀河系中心地帶,分布著恆星、熾熱的氣體和塵埃物質,在最中心區域還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科學研究認為,該處強大的恆星風暴、衝擊波等極端惡劣條件阻礙著新恆星誕生。但有科學家相信,即便在這種極端條件下,仍可能有新恆星誕生。之前由於受到分布在銀河系中心區域和地球間的大量塵埃的影響,一直未能在銀河系中心區域發現新生恆星
科學家表示,這三顆新生恆星「猶如掉入乾草堆中的細針」,用普通光學觀測設備根本找不到它們。唯有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紅外觀測設備才能穿透塵埃發現它們。



此篇文章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佈於20090615


[新知][轉載]神秘夜光雲成因仍然成謎,今夏可能大量出現



神秘夜光雲成因仍然成謎,今夏可能大量出現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08


夜光雲首次是在1885年被觀察到。當時科學家在印度尼西亞強大的拉喀卡托火山爆發兩年之後發現,在黑色天空的背景上,有一些纖細的絲狀物發出電弧般的藍光,一般認為是火山的灰燼導致了晚間天空壯麗的晚霞美景。但火山灰燼落定,夜光雲卻依然存在。
最初認為這種現象在高緯度地區才能看到,但近年來夜光雲迅速蔓延至緯度40度左右的地區,不僅越來越多,並且越來越亮。夜光雲迅速擴散的原因至今還不明,一些科學家懷疑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所致。但也有天文觀測者發現它們的出現和太陽活動11年週期有關連。當太陽活動平靜、釋放出較少紫外線時,夜光雲現象就會增加。推測是因為紫外線能夠破壞夜光雲形成所必需的水分,而且紫外線照射會使地球高層大氣溫度過高從而無法形成冰晶體。
北半球天文觀測者最佳觀測時機是今年6月中旬到8月中旬。而在南半球,由於雲層少而且薄,將會在半年後迎來觀測好時機。但是也有人懷疑今夏夜光雲是不是會大量出現。因為這種現象似乎在太陽活動達到最低點一年之後才會發生。據信太陽活動上次到達低點是2008年12月。

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布於20090608

http://www.tam.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a2c7648:a29&theme=/3790000000/379040000E/379041700E/tam.message2&lay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