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天文新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天文新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2011.12.10 月全食

16:51月出,
19:31半影食始,
20:45初虧,
22:05食既,
22:31食甚,
22:58生光,
23:49月過中天,
00:18復圓,
01:3半影食終。
更多內容,請見天文館專屬網頁 http://tamweb.tam.gov.tw/bew/TW/list3.asp?mtype=c9&cate_id=50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12/10,11年來觀測條件最佳的月全食

12月10日星期六晚上,即將發生2011年最後一場食象。由於:(1)月全食是所 有壯觀天象中最容易觀察的,(2)本次月全食發生時間恰逢 週末,適合闔家觀賞, 且(3)本次是自2000年7月16日、11年多以來,臺灣地區首度可觀賞完整過程的月全 食,不僅下一次月全食必須等到 2014年10月8日,若要看到完整的月全食更得等到 6年多後的2018年1月31日。機會相當難得,千萬不要錯過!

臺北天文館為服務大眾,特地推出一連串活動與服務,包含如下:

(1)專題演講:12月3日與4日下午各提供一場「剖析月全食」專題演講;報名網 址:http://tamweb.tam.gov.tw/asp/activity/index.asp
(2)資料上網:即日起於臺北天文館網站推出「月全食專區」,內容包含本次月全 食完整資料、動畫、圖片與教學海報,歡迎有教學需要者自行下載使 用:http://tamweb.tam.gov.tw/bew/TW/list3.asp?mtype=c9&cate_id=50
(3)開放觀測:12月10日晚19:00~20:00開放臺北天文館4樓第二觀測室先觀察木 星,而後於20:45~22:45觀察月食(22:30以後不開放排隊),歡迎市民朋友共同參 與本次月全食觀測活動。
(4)網路轉播:為服務無法親眼目睹月全食景觀者,12月10日當天晚上於月全食專 區網頁中全程提供網路轉播,歡迎多加利用!

如貴單位或社團也有月全食相關活動,可回信告知,將一併彙整到月全食專區 的相關活動網頁中。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太陽軌跡成8字形 天文迷拍1年!

2011/03/31 13:49 顧守昌
太陽每天並不是定點上升、降落的,台南天文協會理事長花了一年的時間,定點定時,而且以固定的仰角、方位拍攝太陽,總共拍了36張,他把照片合成之後,太陽的軌跡竟然形成了一個8字形,十分有趣。
你知道太陽每天升起、降落的地點,都不太一樣嗎?秋分的落日,在兩座山中間,夏至時,移到了山的右側,每個月3次定點拍攝日出,1年後,36個軌跡,竟然形成了一個8字,這就是天文迷周銀王拍下來的日行跡合成影像。

天文協會理事長周銀王:「確定了正確的仰角跟方位。」

在公園的石椅上固定角架,每個月的2日、12日及22日的下午1點,他都以回定的仰角減光拍攝太陽,1年下來,拍了36張,原本,每張照片都是黑底白點,合成之後,再加上安平古堡的景,就成了這麼一張8字型的日行跡影像。

天文協會理事長周銀王:「(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候,在自轉時它的傾斜軸,地球自轉的傾斜23.5度,所以說不同的時間,看到的太陽方位是不一樣。」

他說,如果是早上或傍晚低仰角拍攝,日行跡會是平躺的8字,中午時分拍攝,就會形成直立的2,整整一年不間斷的觀測、拍攝,只希望把奇妙的天文景象,與大家一起分享。

原始網頁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木星今最大最亮 下次等2022

(林麗玉報導)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表示,木星即將在今天晚間7點36分,達到衝的位置,這也是一年中,木星最接近地球、最大、最亮、且整夜可見的年度最佳觀測位置。而今年的木星衝是1963年~2022年之間最大、最亮,下次要見到這樣的木星大衝,要等到2022年。

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表示,由於木星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當衝發生在木星軌道近日點附近時,木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近,稱為「近日點衝」或「大衝」;木星公轉一週約11.86年,所以大約每12年左右,便會發生一次木星大衝。不過每次大衝時的狀況不盡相同,今年的木星大衝是過去47年來最大、最亮的一次,前一次是發生在1963年10月8日,下一次則要等到2022年9月27日。不過雖然這次是47年來「最大」的木星衝,但其實木星視直徑也只比平常的木星衝大了1~2%而已,肉眼分辨不出來差別。天文教育館表示,木星目前位在雙魚座與寶瓶座交界處,傍晚入夜後便可在東南方天空看見一個亮點,午夜時在天頂偏南之處,天亮前則是位在西南方低空;午夜前後木星仰角最高,大氣擾動少而最易看清木星表面特徵。只要以小望遠鏡觀察木星便可輕易見到木星最大的4個伽利略衛星,如果用口徑大一點的望遠鏡觀察,還可見到木星表面的亮暗條紋及著名的大紅斑,至於如果沒有望遠鏡的人,不妨在9月下旬之後到明年年初,挑個晴朗的星期六晚上,到臺北天文館利用口徑20公分的望遠鏡來觀賞木星。今年的木星衝除了是1963年~2022年之間最大、最亮的,木星與天王星相當接近,木星衝後幾小時內會緊接著發生天王星衝,另外也因為恰逢金星達最大亮度,除了日月外,最亮的兩個天體,包括東方的木星、西方的金星,將在傍晚的東西方天空對望,木星的南赤道暗帶消失,望遠鏡下所見木星與以往不同。(照片由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提供)
 原始網頁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今年中秋月不圓

「十五月亮十六圓」不只是一句俗諺,也是個科學事實!今年9月22日的中秋,雖為農曆15日,但其實要到隔天9月23日17:17才達滿月時刻,所以今年中秋夜所見月亮並不是非常圓喔!

隨著太陽、地球和月亮相對位置不同,地球上的人們便會瞧見不同形狀的月亮,可見月亮的時間也不同。天文上有特別定義:當月亮在地球和太陽之間、且三者在同一平面上的瞬間,稱為「朔」,曆法上規定「朔」所在當天為農曆初一,這一天無法見到月亮;相反地,當地球在月亮和太陽之間、三者在同一平面上的瞬間,稱為「望」,也就是俗稱的「滿月」,幾乎整晚都可見到月亮。
  然而,由於月亮繞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當月亮接近地球時,公轉速度比較快,遠離地球時速度較慢,使得滿月不見得都在農曆15日,而是可能落在農曆14、15、16或17日,其中以落在農曆15日和16日的機率最高,14日的機率最低。以2010年而言:今年共有13次滿月,落在農曆15日者5次,16日者6次,17日者2次。
  雖然這個中秋的「皎皎白玉盤」少了點月圓人圓的感覺,但不圓的月亮其實也有好處。以望遠鏡觀察月亮表面地形時,月亮東邊邊緣(傍晚面對東方觀看時的月亮左下方),受太陽光斜射的影響,月表的山谷地形將顯得更立體而壯觀。中秋當天月亮約在傍晚17:00從東方升起,不妨與親朋好友在晚上19:00~21:00期間,到臺北天文館參加有吃有玩的「花現臺北—天文館賞月去」活動, 並透過望遠鏡親眼欣賞不圓但立體的月亮,過個特別的中秋節吧!
  除了月亮之外,剛在中秋前一日到達「衝」的位置的木星,仍然是個不錯的觀賞目標。中秋夜,木星就位在月亮左下方。欣賞月亮之餘,別忘了也瞧一眼這個太陽系的大胖子喔!
原始網頁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11/17/23:10 獅子座流星雨極大期

獅子座流星雨活動日期在11月10~23日,隨著母彗星譚普-塔托彗星(55P/Temple-Tuttle)的回歸而有33年的爆發週期;最近一次的33年高峰期是2001年,星如雨下的景象讓大家印象相當深刻!國際流星組織(IMO)預測今年可能又有爆發, 若有機會,不妨在11月17~19日的凌晨,前往無光害且視野開闊之處觀賞。













------------------------------------------------

IMO預測今年流星數量最多的時間可能在11月17日23:10,ZHR可能超過100,這意味著在天氣和環境都是絕佳狀態時,平均每分鐘約可見到1-2顆流星。除了IMO外,也有其他流星雨研究團隊進行預測,但預測的極大期時間和ZHR數量差異很大,共同預測點是會遇到譚普-塔托彗星於1466和1533年回歸時留在軌道上的流星團塊。然而流星雨預測是無法非常精準的,通常都要等發生之後,才能確定預測是否正確。

綜合各家預測資料後,專家呼籲:11月16-18日的晚上21-22時之後開始到17-19日的天亮之前,這三個晚上都值得進行觀察,尤其是11月18日凌晨天亮前的5:40-6:00時段,地球將通過譚普-塔托彗星於1466和1533年回歸時留下的流星體團塊,這讓流星雨狀況可能可達每小時200-300顆的數量,且獅子座幾乎在天頂,觀測條件最佳,最需要注意;所以即使天色已稍亮,都不要輕言放棄!且今年極大期當天月相逢新月,流星觀測完全不受月光影響,觀測條件極佳。下圖是美國航太總署(NASA)流星環境研究中心(Meteor Environment Center)所預測的11/18凌晨5:00-6:00最佳觀測點的預測圖。其他相關資料,可參考NASA Science News。



















---------------------------------------

獅子座流星雨的流星速度非常快(每秒71公里),很好辨認。觀賞時需挑選沒有光害的地方(盡可能周遭沒有燈光的影響),且因流星在天空中是隨機出現,故無須朝向特定方向,因此所在地區視野愈開闊愈好;但觀賞流星雨時請注意保暖(尤其是頭部與腳底),並建議遵守「觀星禮儀」,盡量避免開燈或以雷射筆指向天空,以免影響他人觀賞或拍攝流星的樂趣。


觀測方式建議如下:
1.最簡單的觀測方式,就是用眼睛掃視全天空,純欣賞(躺著看最舒服囉~~);
2.進階者,可以利用計數器,每10-15分鐘記錄一次統計數量;或利用錄音機連續錄音,錄下流星出現的數量,事後再予以統計。
3.再進階者,可利用相機或錄影機,以三腳架固定,或以赤道儀架設,盡量以廣角鏡頭拍攝,將光圈開到最大,至少曝光10分鐘以上,就有機會捕捉到流星的蹤跡。

--------------------------------------------------------------------------------

今年獅子座流星雨還有一項特點,就是目前紅色行星—火星就恰巧行至獅子座與巨蟹座之間,因此所見之獅子座流星雨,似乎是從火星發射出來的一樣,相當特別。目前火星亮度約0.2等,比在它西邊的雙子座主星北河二與北河三,以及東邊的獅子座主星軒轅十四還亮一些。

除了獅子座流星雨之外,其實在11月15~25日期間還會發生麒麟座α流星雨,它今年極大期預測在11月21日23:25,數量不固定。麒麟座位置就在獅子座附近,因此這兩群流星雨的流星通常會混合出現,使可見流星數量增加一些。




註:
1.ZHR指當輻射點位在天頂、可見視星等達6.5等,在晴朗無雲無光害的狀況下,每小時可見到的流星數量。但這是理想狀況,故通常所見流星數量會比預測的ZHR少。
2.輻射點是指若將流星軌跡回溯,似乎同一群的流星都是發自同一個點,這個點便稱為「輻射點」;這群流星雨便以輻射點所在的星座來命名。


原始資料來自台北市立天文館 請見此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宇宙 MV

推薦一隻MV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3GQ5AMH7CM


UNI-VERSE by ASKA

整首歌的意境很高。
聽完一遍後,你應該就知道ASKA想表達什麼了。

歌詞的話,都是日文耶…
不過有人翻譯了
http://chage-aska.com/phpbb/viewtopic.php?t=2557

推薦一首很"天文年"的歌

銀河 by MISIA(米西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JGKJOe77B8&feature=fvst

事實上,這首歌是日本"全球天文年"的主題曲,

除了MISIA超大音域、極具穿透力的聲音外,

MV中也有天文年最重要的主角出來和小朋友演對手戲XD

還有很炫的星空模擬軟體( Mitaka,可免費下載)出來湊熱鬧
Mitaka網站 http://4d2u.nao.ac.jp/html/program/mitaka/index.html

日文歌詞 http://ds-hk.net/thread-94272-1-1.html
中文翻譯 http://album.ezpeer.com/album_dev/michael/show_ly.php?xx=p000004-a006...

真摯推薦給大家^^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新知][轉載]科學家首次發現火星上有閃電直接證據


科學家首次發現火星上有閃電直接證據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21


密歇根大學科學家在火星發生沙塵暴時發現了電荷放電現象。但火星上的閃電是「乾」閃電,只閃電不下雨。火星沙塵暴時的放電現象對火星科學研究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閃電現象會對火星的大氣化學成分、是否適合生存以及人類探索活動等多方面產生影響。甚至對揭開生命起源之謎都提供線索。這項發現將會刊登於即將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火星沙塵暴曾被數次觀測到。2007年火星上爆發一次超級沙塵暴,肆虐範圍達數千公里,甚至遮蔽了太陽,影響到精神號和機會號的正常運作。

此篇文章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佈於20090621

[新知][轉載]科學家發現首個火星古代湖泊證據


科學家發現首個火星古代湖泊證據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19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足以證明曾存在湖岸線的決定性證據。這項發現意味著古時候火星上有湖泊,同時也顯示或許過去曾存在生命。
據估計這個湖泊可能已經有30億歲,占地80平方英里,深約 1500英尺,幾乎跟美國和加拿大邊界處的夏普倫湖一樣大。他們在一個寬闊的三角洲地帶發現的這個湖岸線證據,包括一系列縱橫交錯的壟溝和水渠,科學家認為可能還存在一些沙灘沉積物的殘餘物。迪亞克雷說:「這是能證明火星表面存在湖岸線的第一個確鑿證據。對湖岸線和有關的地質證據進行鑒定,有助於我們計算出這個湖泊的大小和容積。該湖顯然是在大約34億年前形成的。」另外有證據顯示,該湖在火星的寒冷乾旱期也存在。這種說法跟很多行星科學家當前提出的理論不太一致。
大部分天體生物學家認為,他們只有通過地下微生物的形式才能發現火星上的現有生命跡象。但是過去火星表面的湖泊可能富含營養成分,為微生物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地表棲息地。地球上的三角洲和湖泊很好地保存了過去的生命跡象,如果火星上曾存在生命,那麼三角洲可能將是揭開火星的生物學過去的關鍵所在。



此篇文章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佈於20090619

[新知][轉載]科學家測出迄今最大黑洞新質量為太陽64億倍


科學家測出迄今最大黑洞新質量為太陽64億倍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18

根據最新測量結果顯示,迄今為止發現質量最大黑洞比過去所知大2~3倍,是太陽的64億倍。這個黑洞位於M87星系的中心附近。
這項發現或許有助於天文學家揭開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他們的有關星系發展,以及類星體之謎。這些類星體非掙e大,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0億倍,過去天文學家曾懷疑對類星體質量估計是錯誤的。但如果M87中央超巨質量黑洞質量提高2~3倍,這些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星系M87距離地球大約5000萬光年。大約30年前是第一個被發現中心有超巨質量黑洞存在的星系。現在天文學家認為,包括我們的銀河在內的大部分龐大星系的中心都有超巨質量黑洞。有關M87星系質量的最新研究結果將刊載於《天文物理期刊》上。


此篇文章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佈於20090618

[新知][轉載]110億光年外存在高密度星系

110億光年外存在高密度星系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17

科學家證實在距離地球約110億光年處有一種體積較小、密度極大的星系。這種超高密度星系形成於宇宙誕生之初,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炮彈」。
這種超密度星系最初發現於2008年,與地球的距離大約為110億光年。當宇宙年齡還小於30億歲時,它們就已經存在。這些星系質量銀河系相近,但直徑僅為銀河系的十分之一,體積比一般星系小1000倍,因此密度極高。天文學家推測它們是由超大的物質雲塌縮直接形成,而不是由較小的物體經過一系列合併而逐漸形成。科學家表示,這些高密度星系就好比是一顆顆小型的炮彈,一般星系就像枕頭,而枕頭很難吞沒炮彈,所以這種高密度星系也很難與其他星系合併。
目前較為主流的宇宙星系形成理論認為,大規模的星系是由眾多小型星系互相融合,逐步形成的。但是這種星系在異惘~輕的階段就能發展到如此巨大的規模,這使得天文學家判斷,宇宙中必定有部分星系是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發展。從這個超大型的早熟星系發育看,它很可能是大規模整體發展起來,所以相應的其成熟速度也顯得比其它同類要快得多。事實上近期的另外一些天文觀測結果,也顯示出許多類似的原始理論與實際情形不符的情況,這使得天文學家們對新奇的觀測結果早已見怪不怪了。


此篇文章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佈於20090617
http://www.tam.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a3ef15a:7f0e&theme=/3790000000/379040000E/379041700E/tam.message2&layout=

[新知][轉載]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心觀測到三顆新誕生恆星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心觀測到三顆新誕生恆星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15



NASA 天文學家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心區域觀測到三顆新生恆星
銀河系中心地帶,分布著恆星、熾熱的氣體和塵埃物質,在最中心區域還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科學研究認為,該處強大的恆星風暴、衝擊波等極端惡劣條件阻礙著新恆星誕生。但有科學家相信,即便在這種極端條件下,仍可能有新恆星誕生。之前由於受到分布在銀河系中心區域和地球間的大量塵埃的影響,一直未能在銀河系中心區域發現新生恆星
科學家表示,這三顆新生恆星「猶如掉入乾草堆中的細針」,用普通光學觀測設備根本找不到它們。唯有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紅外觀測設備才能穿透塵埃發現它們。



此篇文章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佈於20090615


[新知][轉載]神秘夜光雲成因仍然成謎,今夏可能大量出現



神秘夜光雲成因仍然成謎,今夏可能大量出現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6-08


夜光雲首次是在1885年被觀察到。當時科學家在印度尼西亞強大的拉喀卡托火山爆發兩年之後發現,在黑色天空的背景上,有一些纖細的絲狀物發出電弧般的藍光,一般認為是火山的灰燼導致了晚間天空壯麗的晚霞美景。但火山灰燼落定,夜光雲卻依然存在。
最初認為這種現象在高緯度地區才能看到,但近年來夜光雲迅速蔓延至緯度40度左右的地區,不僅越來越多,並且越來越亮。夜光雲迅速擴散的原因至今還不明,一些科學家懷疑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所致。但也有天文觀測者發現它們的出現和太陽活動11年週期有關連。當太陽活動平靜、釋放出較少紫外線時,夜光雲現象就會增加。推測是因為紫外線能夠破壞夜光雲形成所必需的水分,而且紫外線照射會使地球高層大氣溫度過高從而無法形成冰晶體。
北半球天文觀測者最佳觀測時機是今年6月中旬到8月中旬。而在南半球,由於雲層少而且薄,將會在半年後迎來觀測好時機。但是也有人懷疑今夏夜光雲是不是會大量出現。因為這種現象似乎在太陽活動達到最低點一年之後才會發生。據信太陽活動上次到達低點是2008年12月。

轉載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布於20090608

http://www.tam.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a2c7648:a29&theme=/3790000000/379040000E/379041700E/tam.message2&layout=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伽利略實驗重現 大球小球同時落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的數千觀眾,昨天彷彿搭乘時光機,回到四百年前的義大利,化身為比薩市的市民,看著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上丟下大小兩個球,「碰」一聲,兩個球同時落在地面上,現場響起如雷掌聲。
全球天文年科學藝術活動昨晚登場,重頭戲「仰觀蒼穹四百年伽利略的一生」,不但在舞台上重現經典的科學實驗,更結合音樂、多媒體與戲劇,敘述一個偉大科學家的故事,巧妙結合科學與藝術。

昨晚活動由國科會主辦,中華民國天文學會規畫,台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台達電子和麗訊科技贊助高畫質投影機,中正紀念堂成了最佳布景,當炫麗的星雲映照在白色的建築上時,看不到什麼星星的台北夜空,剎時成為繁星點點的浩翰宇宙,觀眾不禁驚呼。

國科會主委李羅權禮贈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為全球天文年的「星空大使」,感謝他慷慨贊助,打造別開生面的多媒體舞台。

「仰觀蒼穹四百年酖伽利略的一生」由動見体劇團、神秘失控人聲樂團、台大合唱團共同帶出四百年前教會主宰的背景,舞台劇則演出伽利略拿著望遠鏡觀察星空的重大發現,並重現經典的比薩斜塔實驗。

現場搭建的塔高達十五公尺,主演伽利略的劉亮佐抱著一大一小兩顆球爬上塔,全場屏氣凝神盯著兩顆球,如果同時落到地面,就只會碰一聲,不同時間落地的話就會有兩聲,實驗結果,果然只有碰一聲;而螢幕上出現的是,一九七一年太空人在月球上,以鎯頭和羽毛重現伽利略的實驗。

不少觀眾稱讚整個活動創意十足,就讀高中二年級的郭同學說,「真的太令人感動了,看了這齣戲,我大概永遠忘不了伽利略的故事。」

就在觀眾準備要散場時,很多人說沒看清楚,要劉亮佐再爬上去一次。劉亮佐說,「我有懼高症,要上去就叫編劇上去。」

編寫劇本的台大物理系教授孫維新親自上塔,重做一次落體實驗,現場觀眾又是一陣驚喜。散場時,還有不少意猶未盡的學生討論,「為什麼兩顆重量不同的球,卻會同時落地的原理」。

【2009/03/22 聯合報】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22


星空之旅》哇!木星紅斑會眨眼睛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9.03.22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迴盪在中正紀念堂廣場,火星上的沙塵暴、金星凌日等天文奇景與氣勢磅礡的古典樂聲相互輝映,全球天文年系列活動之一「星空之旅」昨天上半場節目結合音樂與天文圖像,讓許多民眾開了眼界,很難想像原來太空船、望遠鏡也都這麼美麗。

「哇!」當木星的大紅斑,隨著行星組曲中木星一曲的節拍躍動時,現場驚呼連連。「第一次發現原來木星的大紅斑是會動的。」兩名拿著紙望遠鏡的高中生,一邊看著大螢幕上的畫面,一邊讚嘆。「土星環超清楚的說,原來裡面有這麼多層。」

這次的天文圖像是由美國芝加哥天文館塞爾加多博士設計,是第一次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演出,也是第一次在真正露天的場地演出。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孫維新指出,這次演出十分困難,因為演奏的台大交響樂團要配合畫面上的影像,時間流程是固定的,大家可以有視覺上的享受,更能深刻認識音樂。

畫面上見到的木星大紅斑,是長期的觀測影像結合成動畫,紅斑就像在眨眼睛一樣。孫維新說,紅斑是木星是大氣層裡的氣旋、風暴,而這個大紅斑,其實可以放下三個地球。

影片裡面,天文圖像沒有任何解說,現場不少觀眾是全家總動員,不時可以聽到爸爸在考小朋友,「這顆是什麼星?」陳先生說,這是非常好的機會教育,一邊聽音樂,一邊認識太陽系。

孫維新說,這項演出希望能啟發和激發靈感,讓大家覺得天文是有趣的,未來主動找相關的文章閱讀。

昨天現場也擠進了數千名觀眾,現場準備的椅子都不夠坐,準備進場看表演的觀眾大排長龍,不少人抱怨應該讓觀眾自由入席,不應管制。
【2009/03/22 聯合報】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22


全球天文年 音樂戲劇觀星空

2009.03.20中國時報 李宗祐/台北報導

「我接受了宇宙新知,卻要遭受人間的折磨!」劇場演員劉亮佐在舞台上慷慨激昂陳辭,時光彷彿瞬間回到十七世紀初,文藝復興時代天文學家伽利略接受宗教審判的場景…。國科會配合「全球天文年」推出《仰觀蒼穹四百年》舞台劇,明晚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演出,重現伽利略的傳奇人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紀念伽利略觀測天空四百年,訂定今年為「全球天文年」,國科會慶祝成立五十周年,也推出台灣天文年系列活動,由明晚登場的「星空之旅」揭開序幕。

*** 紀念伽利略觀測天空四百年 ***

台大天文物理究研所兼天文年活動策畫人孫維新指出,「星空之旅」是我國首次以交響樂和舞台劇呈現的大型戶外科學活動。

「星空之旅」上半場為「星空下的樂音」,由台大交響樂團演奏古典音樂家霍爾斯特創作的《行星組曲》,結合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各種天文圖片,如土星探測船卡西尼號飛行接近土星的珍貴影像。

*** 「星空之旅」打頭陣不看可惜 ***

下半場登場的是《仰觀蒼穹四百年─伽利略的一生》,也是首齣由國人(孫維新)編寫劇本的科學舞台劇。劇情描寫四百年前,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天空,開創人類天文研究新視野,也挑戰舊有學說。

此外,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去年經國際天文聯合會審議通過,以其名為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發現的編號一六八一二六小行星正式命名,今年又獲頒台灣天文年系列活動「星空大使」。他為善盡職責,逢人便說:「一定要來參加天文年的活動」,尤其是周末的「星空之旅」,不來看,很可惜!

台達電並贊助台灣天文年系列活動,提供高畫質投影機,把《星空下的樂音-行星組曲》壯麗的天文影像投射中正紀念堂牆面;《仰觀蒼穹四百年-伽利略的一生》舞台劇中的主角伽利略也會與大型螢幕投射出來的人物對戲。

*** 重現比薩斜塔自由落體實驗 ***

伽利略堅定地支持哥白尼提出地球繞著太陽轉的「日心說」,卻因此觸怒主張地球才是宇宙中心的天主教會,被迫在宗教法庭上認罪,被判終生在家軟禁。

孫維新指出,為了戲劇效果,也在劇情中加進許多正史沒有記載的情節,例如此劇最受矚目的伽利略爬上比薩斜塔進行自由落體實驗。為啟發國人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製作團隊在自由廣場搭建十五公尺高的比薩斜塔,重現傳說中的自由落體實驗。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22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過落體實驗嗎?

請見網頁: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Know/PhyStory/Galileo/PisaTower.htm

「伽」字正音 讀「ㄍㄚ」利略才對

李宗祐 2009.03.20  中國時報
一六○九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走到自家附近田裡,把自製的望遠鏡指向天月球、行星與恆星,開始利用望遠鏡觀測天空,首度把人類的視野拓展到無垠的宇宙,也把天文研究帶進新的領域。
為紀念天文學家伽利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七年底聯合國第六十二屆會員大會正式通過訂定今年為「全球天文年」。

學術界規畫台灣天文年系列活動時,認為台灣多年來一直弄錯「伽」讀音,決定利用「全球天文年」發起正音運動。

依教育部《國語小字典》,「伽」有「ㄑ一ㄝ」和「ㄐ一ㄚ」兩個讀音。但國內天文與物理領域學者仔細考據後,認為「ㄍㄚ」利略才是正確讀音;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還為此發表〈釋說新語之十二〉。

劉源俊指出,「伽」首先出現在唐朝翻譯的佛經中,當時音譯ga,於是譯成「伽」,讀「ㄍㄚ」。gamma rays譯為伽瑪射線,可見伽利略的正確讀音應是「ㄍㄚ」。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22

全球天文年iGoogle首頁

全球天文年推出iGoogle,設為首頁獲得最新消息!
http://my.astronomy2009.tw/

2009.03.21 春分,星空之旅

活動照片請按此

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2009全球天文年 歌曲

全球天文年歌曲:Shoulders of Giants「巨人的肩上」

這是全球天文年所創作的主題曲,旋律及歌詞都很棒!
請按此下載
目前這裡只有音樂檔(網頁右側),
我在參加1/18天文年台灣啟動的典禮上看過MTV更棒,
但是目前要看MVT要收費.......


=================================
「巨人的肩上」歌詞....
翻譯:黃相輔,原始網頁請見此
AstroCappella: Shoulders of Giants
Music and Lyrics by Padi Boyd
2008, The Johannes Kepler Project

It was a calm and cloudless night but it was all still a blur
A shaking of our Universe was just about to occur
It was Summertime... 1609
when Galileo used his telescope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長煙一空的平靜夜晚 世界仍一片混沌
我們的宇宙正準備動起來
在那一六零九 夏日夜晚
當伽利略第一次將望遠鏡指向雲漢

and he saw mountains and craters on the moon
and a Milky Way with thousands of stars
and he saw Jupiter, with four tiny moons
he was the only man on Earth that night who knew

他看見月亮上有海有山
千萬繁星匯聚銀河
他看見木星有四衛相伴
亙古秘密此刻唯他曉得

That Copernicus was right
come outside with me tonight
and I can show you wonders of the world
to surprise and delight
I've got my telescope with me
just wait until you see
that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we'll see beyond!

獻上哥白尼的告白
今夜請隨我出外
我將秀出宇宙壯麗奇觀
讓你大呼精彩
我已掌握自己的望遠鏡
任遨遊直到天明
站在巨人的肩上 宇宙多清晰

The world turns round and round now around 400 years have flown
since Galileo's telescope first focused the unknown
Now we use bigger glass to peer into the past
And we're discovering the Universe's secrets at last

四百年光陰就這麼流過 而世界越變越小
自從伽利略探索未知的初體驗後
更大更好的望遠鏡帶人們窺探古早
而宇宙的奧秘我們終將明瞭

And there are geysers on Saturn's icy moon
and planets circling hundreds of stars
while all the Universe expands like a balloon
from Galileo's tiny scope we've come so far

土星冰封月亮上噴泉在舞動
千百個天地繞著群星轉
當整個宇宙像氣球般漲大
這段旅程我們竟走了這麼遠

Galileo was right
when he looked out in the night
and he discovered wonders of the world
to surprise and delight
I've got my telescope with me
just wait until you see
we'll 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獻上伽利略的告白
當他往那夜空看
他發現了宇宙壯麗奇觀
讓你大呼精彩
我已掌握自己的望遠鏡
任遨遊直到天明
站在巨人的肩上...

And every step follows the one before
and opens up a new frontier to explore
our 'scopes are dancing in space to see the beauty and grace
Oh, Galileo would approve, that's for sure
And still for me and you we can join in on this too
Just climb up here with me where we'll see more

而我們要循著前人足跡
開拓新的邊疆前往探奇
太空船飛舞在虛空 探索那優雅美景
噢 連伽利略也魂牽夢縈
而你我也能加入這趟奇幻旅行
只要隨我登高一同沐浴星空

It's a calm and cloudless night come outside with me tonight
and I can show you wonders of the world to surprise and delight
I've got my telescope with me just wait until you see (oh, wait until you see)
we'll 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Galileo knew)

長煙一空的平靜夜晚 今夜請隨我出外
我將秀出宇宙壯麗奇觀 讓你大呼精彩
我已掌握自己的望遠鏡 任遨遊直到天明 (任遨遊直到天明)
我們將站在巨人肩上 (伽利略明白)

That Copernicus was right (Johannes)
Come outside with me tonight (Kepler found those)
and I can show you wonders of the world (planetary motions on the)
to surprise and delight (Shoulders of Giants)
I've got my telescope with me (And Isaac)
Just wait until you see (Newton found his)
we'll 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Universal Laws)
(He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o see beyond!

獻上哥白尼的告白 (約翰尼斯)
今夜請隨我出外 (克卜勒發現)
我將秀出宇宙壯麗奇觀 (行星跳華爾滋)
讓你大呼精彩 (在巨人肩上)
我已掌握自己的望遠鏡 (而牛頓)
任遨遊直到天明 (找到那不朽)
站在巨人的肩上 (萬有引力)
(他站在巨人肩上...)

...宇宙多清晰!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news] 太陽系外四顆行星 首次拍到


太陽系外四顆行星 首次拍到

更新日期:2008/11/15 04:09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地球的「外星」同胞現形了!美國兩組天文學家十四日在「科學」期刊發表首次直接觀測到太陽系外的四顆行星,這批行星都相當年輕,有助於了解地球形成初貌。
這四顆系外行星不太可能適合居住或有類似地球的環境,但是增加了在遙遠太空中存有更適合居住行星的可能性。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天文學家麥金托什認為,這項發現為天文學界了解太陽系外是否存在其他類似地球行星邁進一步,「我們找到一顆藍色類地行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麥金托什和加拿大赫茲天體物理研究所去年利用夏威夷凱克和雙子星兩具巨大天文望遠鏡,觀測到距離地球一百三十光年的三顆系外行星,繞著飛馬座編號HR8799的一顆形成於六千萬年前的年輕恆星公轉,質量約是木星的七到十倍,略低於成為棕矮星的十三倍木星質量標準。
另一組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天文學家卡拉斯率領的團隊,比較哈伯望遠鏡二○○四年和二○○六年拍攝到南魚座恆星「魚嘴星」(Fomalhaut)塵埃環後,確定有一顆行星繞著這顆恆星公轉,暫名為「魚嘴B星」,質量約木星的一到三倍,是目前所發現質量最小的系外行星,或許有類似土星的環狀帶,氣溫約攝氏一百二十六度,與其他系外行星相較算冷的,呈現藍色而非天文學家原本預期的偏紅色,距離地球二十五光年,以星際標準來看如隔壁鄰居。「魚嘴B星」年齡僅約兩億年,與地球太陽系行星逾四十億年相較還很年輕。
這十三年來科學家發現三百多顆太陽系外行星,但都是藉由測量引力、速度或者恆星周邊光線間接觀測,直接觀測的一大挑戰是這些遙遠行星反射的微弱光線很容易被恆星掩蓋。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15/78/19hdy.html